赵云捧着书陷入深思,半响后,深深感受到词穷是一种怎样的无力。
该如何形容这上面的内容呢。
大抵就是如果这个时代能出现“ooc”和“地铁老人看手机”这两个名梗,那在赵云想来,这两个梗一定长成江闻的模样。
赵云哭笑不得地看着简册上规整排开的“母猪的产后护理”、“居民饮食结构改良”、“新型建筑材料”、“人行道与车行道之我见”,颇有种看八岁稚童用金锄头种地的荒谬感。
“这内容,不愧是子笙,真是不拘一格。”
赵云哗啦啦地打开简册,发现每一片竹简上的句子都很凝练,比起文章更像是概括。
赵云疑惑道:“怎么都只有一句话,是还没写完吗?”
“你太小看子笙了,你手中的只是目录。”谢然呵呵笑着,从身后拖出一个不大不小的箱子,刚好可以被人抱在怀里的那种。
谢然打开盒子,里面满满当当都是成卷的简册,他拍了拍箱子,“这些才是正文。”
赵云:“……”
赵云震撼得一时失语,反应过后又不禁失笑:“学识广博,子笙不愧名士之名。”
就凭这篇开头给他的冲击,他毫不怀疑扩展内容里大概会有更多超出想象的内容。
赵云纠结了一瞬……也不知道子笙究竟是从哪学到的牲畜产后护理,忍不住有点好奇怎么办。
好奇想看的赵云试探着问谢然:“这些书,明忻都看过了吗?”
“只看过一部分。今天刚回府,子笙傍晚才把匣子给我。”他也是才收到这箱书,只来得及粗略地扫过几眼。
谢然觉得时间还早,邀请道:“要不然一起看?”
目录他看过,似乎是意识到古今有别,江闻的表达欲十分克制。
除了偶尔掺一点私货,大部分观点都是借助某一小点引出不同的设想,争取在天马行空的同时找到根据,看起来不至于过分脱离实际。
谢然觉得以江闻的水平想写出这么一篇类似综述的文章,大概要薅掉不少头发。
赵云犹豫了一下,还是忍住内心的好奇,理好手中的简册,“算了,我就不看了。往后若有机会,待我问过子笙,等你看完后再借来一观罢。”
书是江闻送给谢然,赵云不确定里面有没有不适合他看的内容。如果没有,那等谢然看完他再来借也不迟。
赵云将卷好的简册收到箱中,看着这么大的一个箱子,不禁再次感叹,“这么多书,也不知道子笙写了多久?”
想想就知道要耗费多少心血。
谢然沉吟一瞬,“大概一个月吧,我记得子笙是一个月前要的竹简。”
像竹简、木牍一类,都是府内账册登记的物品,只要有人取用就会有记录。谢然记得他看账本的时候看到过记录。
“那不就是我们去雁门之前?”赵云又道:“可惜这东西不适合给奉孝看,不然你和他,应该会比和我更有话说。”
从名字就能看出,书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讲民生。他不太擅长这一方面,若是奉孝在,大概会和谢然有更多共同语言。
“你都不看,奉孝就更不会看了。”谢然调侃地说,“我记得这里有一册是写酿酒。要是交给奉孝,他的眼中大概只会看见这一册,其余的都入不了眼了。”
郭嘉嗜酒如命,肯定不能错过这样的好事。
赵云忍不住勾起嘴角,“你倒是了解他。”
“哈哈,毕竟是债主,我还欠着他的扇面呢。”谢然扣上盖子,指着箱子道:“东西收好了,能帮我放到书架上面吗?”
“没问题,放在最上?”
“不用,就中间的那一层就行。”
“好,我来。”
赵云抱着盒子走向书架,在他身后,谢然悄然垂下眼眸,遮住眼中闪过的一丝晦暗。
目录他的确看过。
他垂在身侧的手微动,袖中无声地滑出两片竹简。竹简被覆盖在书案的阴影中,露出被割开的顶部,像是从某卷简策上拆下来的。
竹简上各有一行字。
——论炼丹与火药诞生的偶然性、活字印刷术。
·
由长安朝廷发出的任命书很快就抵达太原。
谢父力压王氏家主王柔升任太原太守,似乎预示着谢、王两家原本就逐渐倾斜天平彻底倒向谢氏。
一时间谢府迎来送往,除了亲朋好友,还有不少墙头草认为事成定局,主动改变态度,向谢父示好。
太原郡里的世家亦有等级。拔尖的就那么几家,例如谢氏、郭氏、王氏,说起来都在中原有点关系。剩下的那些在以上三家面前,到底是小家子气了些。
谢父清楚这些人只是把见风使舵当成生存方式,因此面对对方的恭维奉承,也一副笑脸相对,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样子。
大家热热闹闹一团和气,倒显得谢父这个官升的像是众望所归,徒留王氏在背后咬碎牙根。
王氏宅邸,书房。
“砰——”
王柔砰地一声拍响几案,力气大到震得案上的茶水都跟着晃动,可见心中到底有多恨。
王柔双目喷火,“谢晏欺人太甚!不过匹夫之勇,安敢与我王氏争锋!”
王柔,晋阳王氏现任家主,也是王机的父亲,官任匈奴中郎将。
这个职位设立于建武年间。当时南匈奴向汉朝廷称臣,朝廷始设匈奴中郎将。主要职责是监护南单于,下辖西河两千兵马,同时对边境军区行督率之责。
匈奴中郎将的治所在并州西河郡,从王柔这个匈奴中郎将不在西河而在太原,就能看出他其实混的不咋地。
王柔心中也有气。
自从南匈奴的前前任单于,也就是羌渠单于死于政变后,王柔的仕途就开始走下坡路。
匈奴中郎将对南匈奴名义上是“监护”,但其实具体怎么回事大家心中有数。可王庭政变这么大的事,有监护之责的王柔宁是从头到尾一点也不知情,直到事情尘埃落定,他才从懵逼中清醒。
南匈奴的单于向来都是汉朝廷参与任命,屠各胡杀羌渠后自领单于,已经是犯了忌讳。
王柔未能及时禀报,也有失职之过。只是当时朝廷内部乱象丛生,没空责怪他监护不利,王柔因此躲过一劫。
朝廷没罚是没罚,但面对南匈奴,王柔再也不敢和之前一般硬气,只能低着头做官。
真要往死里追究,估计朝廷得先撸了他,这怎么行。
南匈奴前任单于,须卜骨都侯继位一年就因病暴毙,南匈奴王庭遂虚单于位,而以旧贵族摄政。
王柔对此敢怒不敢言。
南匈奴蠢蠢欲动,他领的两千兵马早就被对方吞没,手下没兵,连腰板都挺不直。虽然名义上挂着匈奴中郎将的职,但连个正经单于都没有,他又去管谁?
根本没事要他去做,南匈奴留着他就当个摆设,所以他在哪也不是很重要,于是王柔就被放回了太原。
如此奇耻大辱,每次想到就令王柔心中生恨。
王柔的脸色堪比阴云,底下坐着的两个小辈都很自觉地低着头。王机瞪了一眼想要说话王昶,王昶乖乖地闭嘴不插话了。
晋阳王氏和阳曲郭氏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处境。
祖上贵过,但到这一辈,家中的两根顶梁柱——家主王柔与弟弟王泽——都未能挤进中枢,连在中原的某个大郡混个太守也没做到。
王柔是匈奴中郎将,王泽是代郡太守,都是两千石。
这在普通人眼中或许已经是触摸不到的天花板,但对于他们这等人家来说,两千石亦有贵贱。匈奴中郎将位高权轻,代郡偏远,这两个职位实在是太不够看了。
眼瞅着太原太守被谢晏收入囊中,又有战事将尽,这明晃晃的战功摆在眼前,王柔如何能不急。
真让谢晏乘着这股东风青云直上,那他们王家也就该走到末路了。
王柔黑着脸半天没说话,底下的王机看了看气氛,忽地开口道:
“要我说啊,谢晏能当太守,这事该怪王司徒。”王机坐姿端正,只是说话的神情怎么看怎么轻佻,语气也有些漫不经心。
“到底一个是祁县王氏,一个是晋阳王氏,关系隔着一层。那些好处也只摆着看看,摸不到手里。”
王家不是没有往上使劲,只是现在看来,他们的劲明显使错地方——现任司徒的王允收了礼不办事。
王允年轻时做过太原郡吏,后来被三公征召入朝,从地方升入中央,晋阳王氏当时也是出了力。
王柔想搭王允的关系,也是觉得王允会看在曾经的情分上拉他们一把。能入中央更好,要是不能入中央,当个太原太守也不是不可以……
结果现在连太原太守都没捞到。
王机觉得这事看似意料之外,实则情理之内。
王允出身祁县王氏,和他们晋阳王氏终究隔着一层。他爹觉得一笔写不出两个王,可王允升官发财不忘记拉扯自家侄子吃肉,也没见分一口汤给他们家喝。
到头来白费了送出的那么多好东西,里头可还有个娇滴滴的大美人呢。
王机梗着脖子,“在我看,不如直接投了董卓算了。”
司徒有什么,司徒不也是董卓给的?
中原的高门士族看不起董卓,他们王家看得起。王家在并州也算有点名声,也是士族,要是真投董卓,说不定还能在董卓麾下混个头名,岂能少了好处?
王柔横眉冷对,“胡说!董卓是什么人?”
他接着骂道:“投他,我王家的门楣是要被千人笑、万人骂的!你丢的起这个脸,老夫丢不起!”
王机不服道:“董卓掌控朝政,朝堂公卿俯首听命,也没见你口中那些傲气的家伙谁真上去啐口唾沫,怎么就……”
王柔:“混小子!你要气死我是不是——!”
眼看王柔又要发怒,一直没出声的王昶连忙劝道:“哥,少说几句话吧,不要惹再惹大伯生气了。”
王机瞪他一眼,“你闭嘴。”
王柔和王泽是兄弟,王昶是王泽的儿子,按年龄算是王机的堂弟。见两人如此,王柔瞬间转移火力。
他又是瞪一眼王机,“产平(王机字)!这是该和堂弟说话的态度吗!”
王机干脆地认错道:“哦,儿子知错。”
王柔白他一眼,又温声对王昶道:“你别和他计较,他就这个性子。”
认错归认错,也没见和往王昶说句软话。产平的性子到底不如阿昶的性子柔和,这倔强的死劲也不知道学了谁,一天天的不让他省心。
谢晏的事就够他烦的了。
王柔又忍不住细声自语道:“谢然那小子也去过讨董,董卓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地让谢氏掌握太原军政呢,他就不怕谢氏也反了吗……”
说是自语,其实屋子就这么大,大家挨得近,随便说点什么都瞒不住人。
王机听到,心中更是无奈。
他爹这辈子当武将,亏没少吃,手腕却没长进。现在年纪大些,更连脑子也不够用了。
董卓为什么放心给谢晏升官——这答案还用想吗,肯定是谢氏和董卓的人勾搭上了啊!
就陈留那个讨董联盟,里头都是一群什么人?
一半的人的官都是董卓给的。这帮人接下官职扭头就回来讨董,里外两头吃干抹净,嘴里还喊大义喊的贼响亮,心里到底想干嘛谁知道呢。
董卓生气归生气,私底下肯定没放弃拉拢。彼时谢氏站出去讨董,那不正好走进董卓的视线中,顺理成章地成为被拉拢的一员吗。
王机觉得谢然五成……不,九成是趁着讨董时候和董卓的人有了勾结。
但这话要说了,王机估摸着他爹不能信。就像他爹到现在都以为谢家是谢父做主一样,老一辈的思维跟不上,有些话说了也没用。
不知道儿子心里把自己数落个遍,王柔沉思半晌,终于拿定主意,眼中流露出一丝狠厉,“不能让谢氏就这么骑在头上。”
“产平,你去厢房,把书案烛台边那本《竹书纪年》拿来给我。”
《竹书纪年》*?
王机看着跃跃欲试的父亲和天然呆一无所知的弟弟,心中闪过一丝不妙。
都这样了,他爹不会是还想和谢家硬掰吧?
“是。”王机应道,起身走出书房。他背对着屋里头的两人,没让人看见他翻上天的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