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文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文文小说网 > [三国志吴书]朝旭于江东 > 第82章 个人篇(诸葛亮篇之一):太阳与月亮

第82章 个人篇(诸葛亮篇之一):太阳与月亮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0,

“......教教我,我该怎么让大家回家。”

诸葛亮低着头,看着那双闪烁着迷茫与痛苦的眼睛,心中升起了怜爱。

“您不担心我一个外来人,把这一船人带去别的地方?”

她却只是更加认真地凝视着诸葛亮的眼睛,说道:“我相信你,就像我相信孙将军一样。这艘船现在全权托付给你,如果你需要,我的印绶也全部给你。请你,带我们回家。”

因为长时间在战船上来回处理伤员,她的脸灰扑扑的,在一晚上的忙碌后,她只是环抱着双膝睡了一会儿,诸葛亮眨了几次眼睛,视线无意中扫过了她还沾着血渍的手与衣服。

不知道是疲倦还是寒冷,她的身体有些颤抖,但那双眼睛里却没一丝的犹豫,那双眼睛里有的只是宛如“将最后的希望托付给他”一般的请求。

于是,他用羽扇短暂地挡住了脸,让朝旭一时间看不见他的表情。

好一会儿后,他移开了羽扇,缓缓从地上站起,又将袖子从胳膊上放下,朝还在地上坐着的朝旭伸出手:“我的主公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,兰台,那亮这一次,便接下您的委托。”

1,

实际上,在朝旭认识诸葛亮的很久之前,诸葛亮就已经知道她了。

“泽林,好久不见了。”

“你可真会选时间,进来坐吧。”

诸葛亮父母双亡后,与姐姐们和弟弟一起随叔父诸葛玄生活,恰当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,一家人随之南下,途径此地时,诸葛玄便说自己曾经的朋友在本地,他难得来一趟,便带着一群人先前去拜访。

诸葛亮跟在姐姐们的身后,眼睛咕噜噜地转着,好奇地打量着院子里的树的枝丫上的弹弓。

为什么树上会有弹弓?这是在做什么?他的注意力就这样全被那个出现地奇怪的弹弓吸引。

“小亮,别发呆,走了。”

姐姐小声提醒,他才本能地跟着迈开脚步,只是目光还盯着那奇怪的弹弓,没想到还没走两步,就一头撞上了姐姐的后背。

“......好痛。”

这一下,他的注意力回来了,他不满地揉着鼻子,瞪着姐姐的后背,这才听到了大人们的对话。

“......我家夫人带我的三个孩子去庐江投奔她娘家人了,这几个房间空着,你们可以住一晚上再走。”

“这不好吧。”

“有什么不好的,你这还带着一大家子人,还有仆人的,出去住多费钱,没事,我那俩傻儿子成亲后就搬出去了,这里空着也是空着,来来来,别客气,就一晚上。”

“那就,恭敬不如从命,来,孩子们,谢谢伯伯。”

“谢谢伯伯!”

2,

夜幕降临前,诸葛玄和童申叔叔在屋子里喝茶聊天,姐姐们去了童申小女儿的卧室里,诸葛均则被童申塞了个玩具,在院子里抓着仆人陪他玩。

至于诸葛亮,他还是对那个插在树枝上的弹弓感兴趣。

不,其实不是在树枝上,而是在树洞上。

“嘿咻。”

他伸出手去,将弹弓拔了出来,用手弹去上面的灰尘,又试着将弹弓拉满再松开。

弹性也很好,还能用。

所以,弹弓为什么会在树上呢?

研究完弹弓,他开始研究那棵树,绕着树走了两圈,由用手抚摸树干上的纹路,研究树上的昆虫。

“不明白......”

“怎么了,看到什么有趣的了?”

这时,诸葛亮听到身后传来的大人的脚步声,转头看去,是童申,他似乎是出来给诸葛玄拿东西,刚好看到了在院子里打转的诸葛亮。

“伯伯好,”诸葛亮快速地拱手行礼后,解释道,“我一进来就看到这个弹弓插在这个树洞上,我在想这是不是有什么原因,所以就在这里观察。”

“就这个事情啊。你的好奇心和我女儿一样旺盛。”童申拿过弹弓,重新插回了原位,“这个答案很简单,只要在莫名其妙的地方放上一件莫名其妙的东西,那么好奇心旺盛研究欲望强烈的孩子,就会花大量的时间来搞懂它为什么在这里,这样,就不会来烦我们了。”

“......听起来她很有活力。”

这句话引起了诸葛亮的兴趣。

“也不知道以后哪户人家娶得了她,这样下去可没人要了。”说着,童申重重地叹了口气,之后又像是顺口提问一样,道,“对了,你有婚配了吗?”

诸葛亮从他的眼睛里的冷漠判断出,这不过是客套话,于是,诸葛亮也给出了应对客套话的回答:“回伯伯,还没有。大丈夫志在四方,还不想考虑这些。”

“真可惜。我女儿天真单纯,乖巧可爱,和你差不多大。你要是没兴趣就算了。”

“真的不必了,谢谢您的好意。”

明明没有这个想法,不过是客气话,还说得很遗憾。

更遗憾的是,诸葛亮其实有兴趣。

3,

那之后,诸葛亮便随叔父前往豫州,只是在豫州的安稳生活没有持续两年,那孙策便来了,于是他们又向西去投奔荆州刘表。

但还没有过去太长时间,诸葛玄就去世了。实际上,刘表接纳了他们,但没有给一官半职,仅仅只是作为门客收留,所以当诸葛玄去世后,照顾家里人的事情,便落到了家里最年长的男人,也就是诸葛亮身上。

“小亮,你当真决定好了吗?”

“是,姐,我想过了。”诸葛亮对着满脸担忧的姐姐说道,“比起继续在各个地方颠沛流离,隐入山林中有一片农田可以自给自足,才是现在最好的选择。”

姐姐的脸上的担忧并没有减少,反而更甚。诸葛亮知道她在担心什么,于是安抚道:“别担心,姐。鱼生于水里,人仰赖土地,有土地就能种植粮食,有粮食就能活下去,在生存面前,抱负和梦想都是空话。”

4,

于是诸葛亮带着家里人隐入了山林中,姐姐们也在此期间嫁给了当地人。诸葛亮在闲暇时间读书时,认识了当地的名士。

这个名士在诸葛亮到了娶妻的年龄时,说了一句:“我女儿生得黄发黑皮,但聪明伶俐,才华足以与你相配,你有兴趣吗?”

诸葛亮看着他的眼睛,他的眼睛告诉诸葛亮,他是认真在考虑这桩婚事,并且他对自己女儿的才华充满信心,于是,诸葛亮给出了自己的回答:“好。”

至此,诸葛亮的遗憾就剩下了最后一个。

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长兄和继母了。

5,

“夫君,你家兄长的来信。”

“兄长?哥他没事?”

“看起来是从吴县寄来的,是不是跑去投奔孙氏了,”黄月英将那封信递给诸葛亮后,又顺手将诸葛亮肩上擦汗的布取下,换上另一块干净的布,“擦汗的布也不知道换一块。我拿去洗了。”

“不麻烦夫人,夫人丢在水桶里,我这边事情做完会洗。”

“什么麻烦不麻烦的,你先读信吧。”黄月英丝毫不给诸葛亮客气的意思,把那布一卷又一折,便带回了屋子里。

诸葛亮3岁丧母,8岁丧父,由叔父照顾他们一家人,只是在过江时,兄长诸葛瑾没有与他们一起去豫州,而是选择带着继母继续南下寻求庇护,就这样,两人断了联系。

一直到现在。

“真去找孙氏了。”

诸葛亮一边读信,一边移动到田垄边上,将锄头放在旁边。

诸葛瑾在信中说,他带着继母已经在吴县安顿下来,自己也得到了孙策的弟弟孙权的赏识,被接待为宾客。他原本向豫州寄出了信笺,却得知他们已经去了荆州,于是又往荆州打听,却依然来迟一步,辗转多次后,他才终于得知了诸葛亮他们的落脚点。

前几年,他与两位结交的朋友一同在吴地游历,判断吴地条件虽不如中原,但若是加以治理,也一定能有所长。而孙权本人与孙策不同,有些固执的地方,但能够听得见谏言,加之年龄尚小,所以更加需要各方的协力。

所以,诸葛瑾决定就此在孙权身边效力,并在此信中邀请弟弟诸葛亮一同前往,当然,他也尊重诸葛亮的意思,若是诸葛亮本人不愿意,他也不会勉强。

信的最后,诸葛瑾说,孙权用人甚至不会考虑性别,居于他身侧的兰台令史甚至是与他一般大的女性。

“孙氏啊,孙氏。”

诸葛亮将信重新合起放入怀中,碎碎念叨着,就在他重新站起身时,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个模糊的画面,画面中,自己似乎坐在一个陌生的地方,耳边传来了陌生女人的撒娇的声音:“孔明,我饿了,我们去吃饭吧。”

......又来了。

诸葛亮闭了一会儿眼睛,那声音和画面很快便消失无影。最近两年,他有时会听到陌生女人的声音,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什么想要牵引他。

只是他并不是追求女人的人,妻子有一人就够。可他又确定那声音并不来自黄月英。

他也尝试着找郎中看病,郎中半天也得不到答案,倒是黄月英暧昧不明地说过:“说不定是另一个世界中的你呢。”

另一个世界。

多么神奇的想法。

诸葛亮如往常一样不去在意那声音,将地里的最后一些事务做完,这才回到屋子里。

“你兄长还好吗?”

“他邀请我和他一起去吴地。”诸葛亮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诸葛瑾信中的内容,“孙将军连有才能的女子都愿意重用,定会是为良君。”

“你要去吗?”

不知道为什么,黄月英的脸上却闪现出了担忧。

“夫人不愿意?”

“你的心不在这里,这件事我是知道。”

“但是?”

“但外面太危险了。”

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出,黄月英似乎有什么不愿意告诉他的事情,而这事情肯定不仅仅是“外面太危险”这么简单。

“若是我有能够帮助天下苍生的能力,又何必因为外面太过危险,而让自己躲在安全之处呢?”诸葛亮却说,“况且,若是外面彻底变天,就算是这隆中,也迟早会被卷入的一天。”

“夫君就算想入仕,也不应该是追随孙将军。”

听了这话之后,诸葛亮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。

“夫人可是知道什么?”

“我一个妇人,我能知道什么?”

“其实我之前就觉得有些奇怪,你好像什么都知道。不管是逃难时的方向,还是我兄长的所在,亦或者是,这天下的动向。你太过清楚了。”

“我只是,朋友多了一些。”

“我并不是想责怪你什么,只是我们既然是夫妻,我希望你能对我说出实话。”

但黄月英却没有回答,只是用牙齿轻咬着自己的嘴唇,之后坚决地移开了视线:“夫君若是执意去吴,我也没什么好阻拦的。效力谁,夫君心里有数。只是夫君若执意入仕,我们夫妻间的情分,也就到此为止。”

“婚姻大事岂非儿戏。”诸葛亮长长地叹气,“夫人就真的如此不愿意我入仕?”

“你入仕了就会死。我当然不愿意。”

“人都是会死的,或青史留名,或默默无闻。”

“......你不明白。”她也叹气了,“算了,我不拦你了,你去吧。”

6,

实际上,如黄月英所说,诸葛亮想为谁效力,他早有定论,所以在收到诸葛瑾的来信的第二天,他便起笔写下了拒绝的回信,拿去了县里,将回信交给信使后,就回了家中。

然而,还没到家前,他的耳畔飘入了一支竹笛曲,一听那其中的旋律,他就知道是自己的妻子所吹奏。诸葛亮会在农作时哼唱《梁父吟》,黄月英听到后便为他谱了曲子,只要听到这首曲子,诸葛亮就知道黄月英在附近。

他顺着竹笛声往前走,很快看到了等候在道路尽头的黄月英。

“不好意思,我回来迟了。”

“你要去孙将军那里吗?”

“他那里的能人很多,他或许会重用我,但不会给到我想要的一切。”诸葛亮摇摇头,“我想要的不仅仅是出仕做官。”

黄月英听完,收起竹笛,等待诸葛亮走到她的身边后,她才又说:“良禽择木而栖,贤臣择主而事。对吧。”

“是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